制粉基本原理与过程
制粉基本原理与过程
(生产车间技术培训课件)
小麦制粉是利用研磨、筛理、清粉、打麸等设备,将净麦的皮层与胚乳最大限度的分离,并把胚乳磨细成粉,得到不同等级和用途的成品面粉。 小麦制粉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小麦各组成部分的特性差异,特别是皮层与胚乳的强度差别,采用研磨、筛分的方法,将胚乳磨细并实现与皮层分离。 小麦制粉过程具有以下基本规律:
一、小麦经每次研磨筛分后,除得到部分面粉外,还得到品质和粒度不同的在制品。
二、经每次研磨后,皮层的平均粒度大于胚乳的平均粒度,因此,筛分后得到的各种在制品,粒度小的品质好,粒度大的品质差。
三、各种在制品按品质和粒度不同分别研磨,有利于提高研磨效果和面粉质量。 四、同一种物料,强烈研磨比缓和研磨得到的面粉品质差。
五、不同部位提取的面粉品质不同,且一般前路粉好于后路粉,心磨粉好于皮磨。
六、净麦水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,面粉和心磨物料的质量随水分的增高而变好,麸皮的粒度随水分的增高而变大。
小麦制粉的基本过程:由清理和制粉两部分组成。
清理过程:由多种工艺设备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,完成对小麦的搭配、清理、水分调节等工作,一般由下列工序组成:毛麦→原粮控制→毛麦清理→水分调节→光麦清理→净麦。在原粮控制工序中,主要完成不同原粮的搭配与流量控制。毛麦清理工序是完成对小麦中各类杂质的清理。水分调节工序是通过着水与润麦,实现小麦调质,使之适合制粉的要求,水分调节后的小麦称为光麦。为确保面粉质量,在光麦清理工序中,需对小麦进行进一步的清理。完成上述各工序的麦称为净麦。
制粉过程:即是对经过清理而符合制粉工艺要求的净麦,进行逐道有选择性的研磨,并将研磨后的混合物料按工艺和成品要求进行筛分的过程,较完善的粉路应包括研磨、筛理、清粉、面粉收集与后处理等多种工序,各工序按下列顺序组成:
净麦→研磨→筛理→清粉
副产品← →面粉收集→后处理→成品
研磨次数越多,粉路越长,每次研磨的强度越小,所得的面粉质量越好。
粉路的系统设置:根据小麦结构和制粉原理,一般设置皮磨、心磨、渣磨、清粉、面粉后处理等系统。 根据制粉要求,各系统的主要作用如下:
皮磨系统:剥开小麦,在保证皮层不过度破碎的前提下,逐道刮净皮层上的胚乳,提取量多质优的胚乳粒和一定质量与数量的面粉。
心磨系统:将各系统提供的较纯净的胚乳粒,逐道研磨成具有一定细度的面粉,并提出麸屑。通常还配置尾磨,用以研磨前中路心磨分离出的麸屑及较粗颗粒。
渣磨系统:对前中路提供的连麸胚乳粒进行轻研,使皮层与胚乳分开,从而得到纯净的麦心送往心磨制粉。
清粉系统:对前中路提取的麦渣和麦心进行提纯、分级、再分别送往相应的研磨系统处理。
面粉后处理:将不同面粉分别存放,再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,添加后混合,配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成品面粉。
require.async(['wkcommon:widget/ui/lib/sio/sio.js'], function(sio) { var url = 'https://cpro.baidustatic.com/cpro/ui/c.js'; sio.callByBrowser( url, function () { BAIDU_CLB_fillSlotAsync('u2845605','cpro_u2845605'); } ); });
小麦初清的目的:清除原粮中的大土石块、草杆、麻绳等大杂和部分灰尘等轻杂,保证后续设备的安全,提高麦仓利用率和改善车间卫生条件。 小麦清理的目的与方法: 一、小麦中杂质的种类:
1、按化学成分分为:有机杂和无机杂。其中无机杂质及不可食用的有机杂质称为尘芥杂质;异种粮粒与无食用价值麦粒称为粮谷杂质。
2、按粒度大小分为:大杂、小杂和并肩杂。 3、按悬浮速度大小分为:轻杂和重杂。
4、按杂质的存在状况分为:混杂类杂质和粘附类杂质。 二:小麦清理的目的:
1、保证正常生产。硬度大的石块、金属类杂质对设备尤其是高速运转设备易造成损害,还可能因碰撞产生火花而引起粉尘爆炸;纸片、绳带、草杆等柔性杂质容易堵塞、缠绕设备,粒度小的尘芥类杂质易外溢造成对生产环境的污染,为保证正常生产,应尽早尽快清除小麦中的这些杂质。
2、保证产品质量。为保证面粉质量,进入磨粉机的净麦要求尘芥杂质不超过0.1%,其中砂石不超过0.013%,粮谷杂质不超过0.2%,清理后小麦灰分降低率不小于0.06%,净麦中杂质超标,可能造成面粉含砂、灰分超标、粉色灰暗、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。 3、小麦清理的原理与方法:
利用杂质与小麦的物理特性或形态差别: 物理特性:粒度、悬浮速度小麦7—11m/s
自然坡角35度—37度 密度: 小麦1330kg/m3 常用的除杂原理与方法
一、利用粒度的差别,采用筛选的方法除去小麦中的大小杂质。这是清理过程中最常用方法之一。 二、利用悬浮速度和密度的差别,采用风选除去小麦中的轻杂;采用去石机清除悬浮速度和密度较大的并肩杂。
三、利用导磁性的差别,采用磁选设备除去磁性金属杂。
四、利用颗粒形状的差别,采用精选设备除去粒形与小麦不同的圆形、长粒形的异种粮粒或其它杂质。 五、利用强度的差别,采用具有打击摩擦作用的设备,将强度低于小麦的并肩杂质击碎,同时清理小麦表面的粘附类杂质。
风选:清理间V=10—15m/s 制粉间V=8—12m/s
水分调节:为改善小麦的工艺性质,将适量的水加入小麦中,并使其在麦粒内充分渗透的过程,称为水分调节,水分调节是小麦制粉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水分调节的目的和要求:
一、目的:1、降低小麦和胚乳的抗破坏力,以便于研磨和磨细成粉,降低动力消耗。
2、增加皮层韧性,使其在研磨过程中不易破碎,减少皮层混入面粉的机会。 3、削弱 皮层与胚乳的结合力,有利于二者分离。
二、要求:1、使小麦的平均水分,符合入磨净麦的水分要求。
2、使麦堆内水分分布均匀,保证生产过程中任一瞬间的净麦水分均衡稳定。
3、使麦粒各部分具有适宜的水分分配比,现在的工艺,皮层与胚乳的水分比在(1.1—1.5):1较为适宜。粉路长、面粉精度要求高时取大值,反之,取小值。
水分调节的类型:室温水分调节的和加温水分调节。
1、常温条件下进行水分调节的方法称为室温水分调节,它主要由着水和润麦两个环节组成。着水是根据工艺需求在小麦中加入适量的水,并使水分在原料中分布基本均匀;润麦是将着水后小麦密闭静置一定时间,使加入的水在麦粒内部充分渗透并合理分布,使所有麦粒水分达到均衡,通常情况下小麦进行一
(window.cproArray = window.cproArray || []).push({ id: "u3054369" });
次着水与润麦即可满足要求;当原粮为低水分硬麦且需要着水量较大时,进行两次着水润麦。 为进一步增加入磨净麦皮层的韧性,入磨前进行0.2—0.5%的喷雾着水,润麦时间20—30min
2、将水温和原粮温度升至室温以上的方法称为加温水分调节,由于小麦水分调节受温度影响较大,温度
越低,小麦吸水越慢,当低于00C时,就无法正常进行。进入润麦仓理想小麦温度≥240
原料以硬麦为主,着水量大、水温和麦温低时,润麦时间在30h左右较益,最好采用一次着水时间20—24h,二次8—12h。
请留言
您的留言不会被公开,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,我们第一时间安排客服与您联系!